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文学

秦岭起点和终点? 明光盛唐花卉电话

admin admin 01-22 【文学】 847人已围观

摘要[db:Intro]

问题描述 秦岭起点和终点?

推荐答案

秦岭起点甘肃省临潭县,终点安徽省明光市。


狭义上的秦岭位于北纬32°—34°之间,介于关中平原和南面的汉江谷地之间,是嘉陵江、洛河、渭河、汉江四条河流的分水岭。东西绵延400—500千米,南北宽达100—150千米,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分界线,也是中国南北文化交融之地。


在巍峨的秦岭之中,秦王朝在此崛起,并完成了中华一统的春秋霸业;盛世的汉王朝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盛唐之下,佛教与中国文化完成高度融合;老子的《道德经》也在这里著成,从这里流传。


一水穿秦岭润得三秦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重责的汉江也发源于秦岭南麓。


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境内的太白山是秦岭的主峰,海拔3771.2米,也是中国东部最高峰。夏商称悖物山,周称太乙山,《史记》中称岳山,魏晋始称太白山。

其他回答

明光盛唐花卉电话

1、从唐代开始,规定:**乃是皇室专用颜色,尤其是**中的当时人称为“赤黄”的那个颜色。赤**的服装,也只能由皇室成员才能穿着。

唐朝的皇帝的服装种类繁多。有大裘之冕、衮冕、鷩冕、毳冕、绣冕、通天冕等十二种之多。在后来的实践当中,皇帝服装又不断的简化,最终唐代主要保留了衮冕。唐代皇帝的衣服主要以黑色和**居多,且上有十二章纹饰,如:日、月、龙、虎之类等。

2、唐代冕上多带瑠,带瑠目的主要是为了限制帝王的动作,使皇帝从姿态中保持一定的庄严。

3、唐代皇帝除冕服外还有常服。常服即平常所穿之衣服。据相关文献记载,皇帝的常服颜色赤黄,戴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这种服装乃是魏晋南北朝之时戎服的一种。戎服就是军队中的服装,适合作战时穿着。因穿着方便,此种服装从唐太宗时期便变成了皇帝的常服。

扩展资料

唐代服装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朝汉服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服的长处。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

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彩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

唐代是中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

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中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百度百科——唐朝服饰

盛唐有哪些诗人(3)

假如,你穿越到开元天宝年间,在上元灯节里,守护整个长安城,守护万家灯火、黎明百姓。

时间不多,只有十二个时辰,你要面对的,是心怀叵测要颠覆大唐的境外势力,是波诡云谲的党争权斗,是影影绰绰的宗教势力,是地下黑手和朝中奸臣的勾结,是一个深渊一样的大阴谋,是历史的车轮在滚动,而你只有孤军作战。

你能够依靠的,只是一两个心怀天下,却手中无权的青年官僚,是无数热血忠诚,却被朝廷、甚至是被你自己无情抛弃的同袍兄弟,你众叛亲离,四处皆敌,举步维艰......但你还得救长安、救大唐、救自己,这种开局,爽不爽?

我们很久没有看到这么痛快、壮烈、一环扣一环、紧张激烈的电视剧了,没有杀时间的尴尬对白,没有杀时间的强行煽情,只有一字一句,一场一幕,把情节不断推向高潮的好故事,这就是马亲王的《长安十二时辰》!

我强行安利大家去看,不是因为马伯庸,也不是因为易烊千玺,事实上我不认识什么易烊千玺,我就认识大唐长安城靖安司司丞李长源大人!我就认识大唐万年县不良帅张小敬大人!

大家如果真的喜欢古装剧,这就是中国古装剧最大的良心,没有花里胡哨的打扮,没有油头粉面的侠客,没有一身光鲜亮丽的战士,所有的人物都像是唐代壁画中走出来的。战士们披着明光甲,满脸油汗和灰尘;虎将虎背熊腰,挺胸凸肚,一看就充满了力量;胡商们留着大胡子,谈吐豪阔,仿佛是唐代彩陶胡人被点了睛,直接跳进了真实世界。

如果有人和我一样是唐粉,而这部剧,才是真正的“重现大唐风采”,大唐风采,不是什么贵妃荡秋千,不是什么金碧辉煌的城市,不是《妖猫传》中的那个狗屁大唐,而是开放、包容、自信的世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的权力中心。长安城的街坊、建筑,必然是厚重不失典雅,长安城的人民,必然是骄傲不失温柔。《长安十二时辰》中,这些细节表现得特别好,特别是对于唐人的自信、包容和善良,一个剃头店的小老板,说起自己是长安人的时候,眼睛是放着光的;一个被关在牢里的诗人,说起大唐来,姿势豪迈得像在说自己的家。

这个大唐,强大、开放、繁荣,但也隐藏着危机和祸患,有时候,文艺作品,讲的是彼世界的故事,说的其实也是此世界的道理。唐朝的青年要建功立业,当下的青年也要奋发进取;唐朝的男人要守护亲人,当下的男人也要养家糊口;唐朝的;唐朝的女人消费能力强,当下的女人也是市场经济的半边天。

古代的城市,不可能太干净,古代的街道,更不可能处处青石铺就一尘不染,要知道,古代的巴黎就是个屎尿堆,我们就算再先进,有发达的排水系统,也不可能是平时影视剧里那样干干净净的大都市,长安城,一个百万人口的世界大都市,万国来朝,各族杂居,就应当是每个犄角旮旯都有着烟火味儿,有着人的味道,泥土的味道。两个人打一架,一群人群殴,不可能身上不沾泥,脸上不带点污血粪土。

大唐以武功立国,哪怕是长安城的世家子弟,哪怕是舞文弄墨的诗人,腰里都是插着剑的,能动手绝不BB的。不会那么文弱,不会那么瘦削,不会那么“花美男”,不良帅张小敬那样的,才是长安游侠儿的样子,虎背熊腰、方脸大下巴,留着胡子不怒自威,沙包大的拳头随时准备揍人,这才是我大唐的男儿。

长安城不只有恢弘壮丽、气象万千的大明宫,不只有繁花似锦的贵族女子,慷慨豪迈的诗人侠士,还得有有那贫民区在黑暗泥淖中打滚的众生,这个大唐,不只是豪杰英雄诗人名士们挥斥方遒的舞台,也是草民百姓求生存的悲惨世界。我们之前的古装剧,眼里只有高高在上的贵族、世家和英雄主角,哪里关系那些苦力、暗娼、小偷、妓女、乞丐、以及走私、绑架、杀人越货的黑社会们,他们那些活在黑暗中的蝼蚁啊!这就很像《冰与火之歌》中的君临城,长安,也有一个达官贵人们看不见、却要靠它牟利生存的“地下长安”啊。

很多人写小说穿越到古代,大部分都穿越成了世家大族的公子哥儿,皇宫大院的妃子宠妾,有谁能够穿越成一个命贱如粪土的奴隶、妓女和乞儿?

剧中一直在重复一句话,如日中天,就是中午的太阳,盛则盛矣,终究是要落下的,马亲王的用意我明白,就是这万国来朝、威震天下的大唐,这恢弘壮丽、风情万种的长安城,终究都有它的终点。危机,往往都隐藏在极盛之中,大唐不怕那些外部的敌人,什么突厥,什么土谷浑,什么高昌,什么薛延陀,什么吐蕃,什么高句丽,都不是大唐的对手,但大唐最怕从内部乱起来,皇帝懈怠,奸邪弄权,藩镇割据,官僚党争,还有人做了带路党,内外结合,想要推倒这赫赫大唐,也就需要一个偶然的机会而已。

但是,大唐的将士,大唐的百姓们,不愿意这盛世、这繁华、这烟火人间,被恶魔们毁灭,被弄权者当作战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珍爱、守护的一切,就像张小敬爱吃的羊肉馆子,崔将军眷恋的长安市井,老百姓们爱看的上元灯会,还有安西军老卒们念念不忘的那面大唐军旗。

就好比现在,我也有我深爱、愿意拿性命去守护的东西,我们每天早上吃的煎饼、豆浆、油条,我在公园里听过的阿姨唱的京剧,我在夫子庙看过的灯展、我晚上吃的大排档啤酒小龙虾、我看的网络小说,我用的华为手机。谁要毁了我的生活,我自然也会和他拼命,我会不顾一切,守护我生活的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不完美,但它是我的家。

所以,世界上平民百姓,没有不爱国的,因为国,就是他们的家,除了这个家,他们无路可退,你连这么一点点的快乐和尊严都不给他,他自然会和你拼命!

对于一个唐朝的长安人来说,大唐是什么?大唐就是他的亲人妻儿、骨肉兄弟,是小吃铺子里的牛羊肉、散发着香气的胡饼、就是街头的杂技、舞蹈、那些游侠儿的故事,那些诗人的传奇,酒肆里唱着“琵琶美酒夜光杯”,书斋里念着“吾辈岂是蓬蒿人”,军中高喊着《秦王破阵歌》,大唐就是他生活中的一切。你要毁了他的一切,他自然就要和你玩命,他会不顾一切,送你下地狱。

电视剧中形形色色许多人,有青年官僚,有治安官员,有退伍军人,有大唐街市的小商人,他们各有各的善良,也各有各的自私和阴暗,人无完人,但他们都有自己想要守护的东西。这么一群人,被卷进了历史的车轮,被卷进了一桩大阴谋,卷进了千钧一发的十二个时辰中间。这时候,每个人,每一瞬间,都要有自己的选择,选择救长安,救大唐,救亲人,还是救自己?

人在浩浩荡荡的历史洪流中,只是随波逐流的蝼蚁,是举起双臂抵挡车轮的螳螂,你怎么努力,都挡不住轰隆隆大厦倾。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什么都不做吗?就去当历史的旁观者吗?

不对,咱们不是这样的民族,咱们是追日夸父的后人,是填海精卫的后人,是补天女娲的后人,是治水大禹的后人,咱们从来都不是随波逐流者、冷眼旁观者,更不是屈膝投降者。

盛唐,是中华文明的巅峰,也是中华文明的转折点,它留给我们的遗产,不只是一座长安城,不只是李世民、李靖、李白、杜甫等一个个灿若星辰的名字,而是那盛唐的气象和精神。阳刚、开放、浪漫、包容、进取、骄傲、善良,武勇,以天下为己任.......

很多人,都喜欢唐朝,喜欢唐诗,喜欢唐人,喜欢大唐的文化和武功,但我们想象中的大唐和唐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其实很简单,看看你自己,看看你周围,唐朝和唐人,从未离开过。

《长安十二时辰》电视剧里面,有一个虚构的诗人,叫做“陈参”,他说我们写诗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后人了解我们是怎么活的!并且像我们这样活下去!

三、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的创作

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的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他的诗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蓚(今河北景县),早年生活困顿,随父旅居岭南。开元中他曾入长安求仕,并于开元十八年(730)至开元二十一年(733)间,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希望能从军立功边塞,但却毫无结果。后寓居宋中近十年,贫困落拓。天宝八载(749),他因有人举荐,试举有道科中举,授封丘尉。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乱起后,他从玄宗至蜀,拜谏议大夫。自此官运亨通,做过淮南节度使和蜀、彭二州刺史。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旧唐书》本传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但他仕途畅达的最后十年作诗并不多,大部分作品是安史之乱以前写的。在高适早年的诗作里,颇多不遇的悲慨,其《宋中别周梁李三子》说:“曾是不得意,适来兼别离。如何一尊酒,翻作满堂悲。”在《宋中十首》其一中,他对历史上梁孝王广揽人才之事的不再有感慨不已,吟唱道:“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高适诗中,颇多这种寓壮气于苍凉之中的慷慨悲歌,如《古大梁行》:“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又《送蔡山人》: “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悲歌声里,跳动着一颗不甘寂寞、急于用世的雄心。

高适是个非常自负、功名心极强的诗人,性情狂放不羁,好交结游侠。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侯的理想和热情,促使他不畏艰险,两次北上蓟门,所谓“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侯。尽管这种愿望当时落了空,但对边塞生活的实地体验和冷静观察,使他能在第一次北上归来后,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创作出了极负盛名的边塞诗力作《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作者对当时边塞用兵而将非其人的情形是有看法的,亦不讳言征战的艰苦,但不失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故此诗虽多用偶对,却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

高适的边塞诗,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间,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除七言歌行外,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长篇吟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揉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特别是他被哥舒翰聘用,入河西幕府后,精神很振奋,其《送李侍御赴安西》诗云:“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壮志满怀,雄心勃发,写得极粗犷豪放。在《塞下曲》中,他描绘了从戎征战时“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的壮观场面后,直言道: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这种热烈向往边功的慷慨豪情,往往使他的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不过,战争的艰苦往往超出想象,也是诗人能冷静感受到的,故慷慨激昂中亦时见悲凉,如《武威作二首》其一:“匈奴终不灭,塞下徒草草。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称赞高适,说他“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高适作诗以质实的古体见长,律诗好的不多,但他写的一些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有气质沉雄、境界壮阔的特点。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再如《塞上听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样的诗,若没有亲临边塞的生活体验,也是不容易写出来的。

以边塞诗著称的盛唐诗人中,与高适一样有入幕经历而诗风相近的是岑参。杜甫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中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高、岑并称始于此。后来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出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他的曾祖父、伯祖父和堂伯父都曾做过宰相,父亲做过两任州刺史,但这些都是往日的光荣了。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衰,全靠自己刻苦学习,于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兵曹参军。天宝八载(749),他弃官从戎,首次出塞,赴龟兹(今新疆库车),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两年后返回长安,与高适、杜甫等结交唱和。天宝十三载(754),他又再度出塞,赴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入北庭都护府封常清幕中任职约三年。后来他到灵武,经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又历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永泰元年(765)出为嘉州刺史,因蜀中兵乱,他两年后方赴任。次年秩满罢官,流寓成都,卒于客舍。

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是岑参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壮举。与高适一样,他是个热衷于进取功名的诗人,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时逢朝廷大事边功,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等,都是以守边博得爵赏的著名将领,这为当时的士人展示了一条封侯的捷径。岑参在《送郭乂杂言》中说:“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 《银山碛西馆》又说:“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追求功业而羡慕富贵,是盛唐士人的普遍心理,也是岑参不满于在内在的卑官任上虚度时日而慷慨从军的主要思想动机。

岑参第一次出塞就写了不少边塞诗,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中作》、《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敦煌太守后庭歌》、《碛中作》、《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等,但不知由于何种原因,在当时未引起注意。

再次出塞,给岑参提供了成为边塞诗大师的又一次机会。这次入幕的幕主封常清,是他每一次出塞时的幕友,上下和同僚的关系都很融洽。尽管边塞生活比较艰苦,自然环境恶劣,岑参的心情却乐观开朗,充满了昂扬进取精神。昔日幕友的成功,对他也是一种激励。他这一时期所写的诗,多为献给封常清的颂扬之作,以及幕友间的道别之作,思想性并不强,但却都是其边塞诗的代表作。因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岑参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再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幕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写得大气磅礴,奇情逸发,最令人称绝的是“梨花开”的意象。此意象在作者第一次出塞时写的诗里就出现过,但均为写实,如《登凉州尹台寺》: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而此次所写纯属雪花似梨花的夸张感觉。此一感觉印象,不仅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也使边地风光更显神奇壮丽。

在这一时期,岑参还写了《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火山云歌送别》、《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旋歌》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表现上,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有基本上一韵到底的(《白雪歌》),也有两句换韵(《轮台歌》)或三句换韵的(《走马川》),视所写内容而定。声韵或轻快平稳或急促劲折,音节宏亮而意调高远。岑参的这些作品,不仅意奇、语奇,还兼有调奇之美。殷璠《河岳英灵集》论岑参诗说:“参诗语奇体俊,意亦奇造。”其时岑参第二次赴边塞的诗作尚未问世,他就看出了岑诗的这些特点。而这些特点在岑参后来写的边塞诗里,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

岑参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他以边塞生活为题的七绝也多佳作,如《适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赴边塞时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情真意切。虽只是用家常话写眼前景致,却道出人人胸臆中语,反映了诗人感情生活及诗风深沉细腻的一面,遂成为客中绝唱。

在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的盛唐诗人里,岑参是留存作品最多的。他前、后两次出塞创作的边塞诗多达七十馀首。尤其是后一次出塞,他写出了同类题材中最优秀的作品,其艺术成就在某些方面已超过了高适,无愧高、岑并称的荣誉。

与高适、岑参诗风相近的诗人有王之涣、陶翰等。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绛州(今山西绛县)人,曾寓居蓟门,故被称为蓟门人。他少有侠气,常击剑悲歌,后折节攻文,以门荫调补冀州衡水主簿。遭诬构成拂衣去官,遍游大河南北,交谒名公。开元末复出仕,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他为人“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开元中,他与高适、王昌龄交往唱和,三人齐名。王之涣仅存六首诗,有两首极为著名。一首是《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境壮阔雄浑,反映出盛唐士人高远开朗的胸襟,比王湾《次北固山下》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更显气势昂扬。另一首为《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于壮观中寓苍凉,慷慨雄放而气骨内敛,深情蕴藉,意沉调响。其沉雄浑厚处与高适诗相近。此诗当时即被配乐传唱,流传甚广。但黄河距凉州甚远,似无关涉,故有的传本第一句为“黄沙远上白云间”,由此引起后人的无数争论。

陶翰是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县)人,生卒年不详,于开元十八年(730)登进士第,次年又登博学宏词科,授华阴丞。天宝中入朝任大理评事等,官至礼部员外郎。他作诗以五言为主,写有一些边塞诗,多古意苍劲的悲壮风格。如《出萧关怀古》中的“孤城当瀚海,落日照祁连。怆矣苦寒奏,怀哉式微篇。更悲秦楼月,夜夜出胡天。”再如《古塞下曲》:

进军飞狐北,穷寇势将变。日落沙尘昏,背河更一战。骍马黄金勒,雕弓白羽箭,射杀左贤王,归奏未央殿。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东出咸阳门,哀哀泪如霰。

用古调抒写身经百战的将士不获封赏的悲慨,明显带有受传统征戍诗影响的痕迹。未入幕到过边塞的诗人写作边塞题材时常常如此。其作品的现实内涵和艺术创意,自然不能与高适、岑参等亲临沙场的诗人的作品相比,但在慷慨悲壮的诗歌风格方面,确有一些相近的地方。

icp沪ICP备2023024866号-7 icp粤公网安备 44030902003287号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目录[+]